2013年3月25日

白川鄉。荻町聚落

DSC_3924


在東吳大學修習日文課時,曾經聽丁思湖老師這麼描述。他說若是坐在半山腰上靜靜地看著合掌村,即使就這樣甚麼都不做,也可以毫不厭煩地度過一個下午。從那時起,我的心裡便一草一木地建起了合掌村。

合掌村泛指日本在1995年登錄為世界遺產的三處合掌建築聚落。三處聚落分別是位於岐阜縣白川鄉的荻町(おぎまち)聚落,以及富山縣南礪市的相倉(あいのくら)、菅沼(すがぬま)兩聚落。三處聚落距離東京都心大約370公里左右,但是搭乘巴士必須穿越北阿爾卑斯山脈,大約得花上7個小時的車程。

合掌建築(合掌造り)是形容屋頂兩翼傾斜的造型彷彿一雙即將闔上的手掌,這個稱呼大約是1930年左右由田野調查的學者們開始使用,不過這種建築形式推論大約早在江戶中期,也就是西元1700年左右就開始因應當地多雪、地瘠之自然環境以及居民的產業取向而出現。

三處聚落地處北阿爾卑斯山脈西側,因為高聳的山脈在冬季阻擋了來自日本海側的水氣與寒氣,使這個地帶成為豪雪地帶(依日本《豪雪地帶特別措置法》之定義,積雪高度*天數達5000公分‧日之地域稱為豪雪地帶)。所以建築必須有傾斜的屋頂,以減少積雪及必要的除雪工作,且建築的主要構造不使用鐵釘,僅利用繩子加以綑綁,使房子具備抵抗厚重積雪的韌性。此外三處聚落都位在庄川流域,耕地狹小且土壤不沃,不適稻作,除以火耕方式種植小米、蕎麥勉強糧食自給外,主要收入來自養蠶、製紙及火藥(以蠶糞與雜草為原料)等家庭工業。此外為了避免原本就已經狹小的農地再被過度的細分,當時每戶僅允許長男結婚,故婚後除直系親屬外,弟妹等旁系親屬亦一起同住,以共同支撐需要大量勞力之農業與家庭工業。當時為因應多雪的自然環境、家庭工業空間需求與家庭成員人數多等背景,開始出現了合掌建築。

合掌建築的特色是屋頂以切妻造(きりづまづくり)的方式建造,屋頂傾斜角度達45-60度,與寄棟造(よせむねづくり)、入母屋造(いりもやづくり)等傾斜角度較緩的屋頂相比,可讓屋頂內側更高、可用空間更大,以供給家庭工業在室內運作,而不需再佔用已顯狹小的農地。而切妻造屋頂的妻側(建物的短邊側)通風面積也較大,可營造適合養蠶等家庭工業的通風、乾燥與適溫的環境。荻町聚落的合掌建築室內空間至少可分隔為3階,最大的「長瀬家」家屋則可分隔為5階。其中1-2樓為生活區,3-4樓為養蠶區,5樓則用以乾燥藥草,而1-5樓總面積達600坪,足以容納眾多家庭成員。


DSC_4045 拷貝
【一般的合掌家屋高度為三層,大型的則可以分為五層】

8588744676_ab9f7a4a33_k
【家屋的屋頂內側,可用以養蠶等家庭工業】


合掌建築是如此貼近土地與生活,彷彿自然環境與人的生活方式就是屋頂兩側那雙手掌,而建築的樣子就在兩掌之間不斷被捏塑,直到連掌紋般細微的考量都被捏塑進建築的原型。

這樣的建築因為處在多雪、崎嶇、交通不便的地域,而得以在世界快速變化的近100-200年間仍維持著原來的樣子,然而外界的變化卻不斷地影響著建築之外的物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45年後)養蠶等產業式微,人口大量向都市外流,造成多數的合掌建築民家荒廢。而戰後為因應日本逐漸增加的用電量而開始新建電廠,其中在庄川流域興建了日本最大規模的堆石壩「御母衣水壩」,1961年完工後集水淹沒了4處聚落。

任何美麗的自然環境都可能有毀滅性的過去,但幾十年過去後外來的人們可能完全不會了解那些曾經強占民地、逼迫遷村的可怕事情,而站在現在看起來已經沒有任何痕跡的地方開心地笑著。臺灣也是如此,現在正在進行中的搶占原民傳統領域、逼迫居民遷村的地域,幾十年後是不是也就被遺忘了,任憑後來的人踩踏在上面微笑著散步。

1954年至1973年間合掌集落消失了17處,建築數量從原先的300棟減少了超過一半。此外,1960年代前後開始在庄川流域興建的水壩以及1980年代後開始興建的東海北陸高速公路,雖提供了聚落人口的工作機會,但也造成了產業結構的改變。民家裡不再需要養蠶等家庭工業的空間,貼近生活方式的建築也因此被捏塑成其他的樣子。傳統合掌建築少了,現代式樣的房子則漸漸增加。

現代式樣房子的增加所衝擊的不僅僅是景觀,將村民繫在一起的結也被層層抽開。合掌建築以厚重的茅草為屋頂的建材,然在雨雪等摧殘下屋頂有一定的壽命,除每年因應局部損壞的小規模修補外,每隔30-40年會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屋頂重新鋪設。翻修屋頂對生活會帶來極大的不便,所以至少必須在2日內完工,以一般合掌建築之屋頂面積及茅草厚度而言,若要在2日內完工必須動員200人左右,這是一個家族怎麼也無法辦到的事。因此合掌聚落有個「結(ゆい)」的傳統,也就是全村的人會共同動員為需要換修屋頂的民家施工勞動,這一直是將全村凝聚在一起的地域活動。但現代式樣的房子慢慢增加後,居住在非合掌建築的居民不再願意幫助其他村民共同修築屋頂,而合掌建築的住戶即使全部集結起來也沒辦法達到修換屋頂所需要的施工人數,於是將全村凝聚在一起的修換屋頂活動開始透過外聘來集結需要的施工人力,合掌村的「結」遂漸漸鬆脫了。

8587643159_2332598329_k

06800035

前些日子去了三處聚落中規模最大的荻町聚落,那裡共有110餘棟合掌建築,其中約60棟從百餘年前便存在在那裏,其餘約50棟則是由其他過悚化的聚落陸續遷移至此。選擇住宿的大田屋正是棟已有百年歷史的合掌建築。

目前荻町聚落每年冬季都會舉辦點燈,村子裡特地架設的暖黃色燈光會在1月中至2月中的周末1天亮起2個小時,讓這些重量感強烈的合掌建築,在飄著雪的夜空裡如童話故事一樣在睡前短暫地存在著。

然而童話故事也總有大野狼、毒蘋果這些不那麼甜美的物事。1995年三聚落登錄為世界遺產後,觀光客人數較前一年約增加了50萬人。2008年從太平洋側貫通至日本海側的「東海北陸高速公路」開通後觀光交通更加便利,這次去又正好是一個冬季只有7天的點燈活動,更造就了龐大的人潮。在巴士進入荻町聚落之前,回堵了大約3公里,許多乘客不耐久候便紛紛下車步行,那時候步行也的確可以比巴士更早抵達目的。旅行前就已經預想可能會有完全顛覆自己對合掌村想像的情況,但還是以近乎信仰的方式告訴自己或許會有微乎其微的機會,一進入合掌村就會踏入遠古。

住宿的大田屋正好就在聚落的入口處附近,進入民宿後總算鬆了一口氣,得以暫時遠離正在日本白川鄉上演的平溪天燈節鬧劇。當天住宿的人們大多已出門觀看點燈,我們得以在寬敞的民宿食堂裡慢慢地進食。食堂裡有日式的小桌檯,我們席地而坐品嘗著紫米飯、烤魚、漬物與朴葉味噌,民宿的阿公偶而帶著像木頭質地一樣的笑容從廚房慢慢走出來,一次是拎著他喜歡的日本酒,一次是端著他自己釀的甘酒,偶而是跟我們閒聊幾句。吃完飯後登上城山展望臺看看合掌村的全貌,打上了暖黃色燈光後的合掌建築就像是被玻璃保護著的薑餅屋,覆蓋著像糖霜一樣的雪。從展望臺上仍然可以看見等待進入村裡的巴士、指揮交通的指揮棒與閃爍的閃光燈,但聲音都被距離消除掉了,終於有些寧靜的感覺。

DSC_3994 拷貝
【賣紅豆湯麻糬的阿婆】

DSC_3946 拷貝
【民宿的阿公與他的女兒】

06800024
【阿公將暖爐的木炭換新】

夜晚,我們窩在暖爐桌裡取暖,用樸素的茶具泡著簡單的茶,把不該屬於這裡的喧囂暫時隔絕在木頭的推門外面。睡前屋外下起了雪,低溫也從房子的各個角落滲透了進來,即使民宿的棉被已經厚重地像是一堵進出都必須費點氣力的城門,也難完全阻擋寒冷的空氣,於是我們環抱著墊被下的熱水暖壺,趁著水還沒涼之前縮著身體入睡。隔天醒來暖壺還是熱的,讓人讚嘆這些古老的器具竟有如此長久的保溫效果,直到民宿阿公來替換暖壺我們才發現,暖壺中心包著的不是熱水,而是一塊炙熱的木炭。在快速變遷的時代裡總算有些東西仍靜靜地發著緩慢的光。

早晨的村子清冷許多。雪的樣子是少數經歷時代的變遷也不會改變的東西,鋪上一層新雪的村子就像30年前的某一個早晨一樣。隨著時鐘指針漸漸接近正午,車輛又像是遵照著某種循環似的一部部進入村裡,因應觀光客而生的飲食店也張羅起一天的生意。美麗的合掌建築上掛著的烏龍麵、蕎麥麵的招牌,讓具有獨特歷史背景意義的合掌村看起來就像是粗糙規劃後建起的某某民俗村。

DSC_4004 拷貝


有時候會私心地希望這些美好的地方可以維持原本不便的交通,讓走馬看花的人卻步於長途的車程,為真心想好好了解這些建築的人設下一道不算困難的門檻。高速公路開通前,或許需要花費兩倍以上的時間才得以進入合掌村,但高速公路開通後,花費再多時間都進不去原本的合掌村了。

離開前,又登上了一次城山展望臺,想再看一次村子的全貌,這時候卻飄起了一陣不小的雪。即使登上了眺望村子最好的地點,我仍然看不清楚眼前的這座合掌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